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811|回复: 6

[转载] 《芳华》更像是一株罂粟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017 15:21: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小刚太喜欢浴室、游泳池、女性湿漉漉的头发、白花花的大腿、还没有来得及系上扣子的衬衣……等等元素了,以至于《芳华》的前半部分充斥着这类镜头,恍惚之间,我还以为是在看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呢!

  当然,这些镜头不是毫无用处,正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好莱坞脱星衣着暴露地在领袖和红军战士的塑像前拍照,在毛主席故居里搔首弄姿一样,目的就是为了用情色解构神圣。
  《芳华》中大量的这种镜头,和整部影片中“红色”、“庄重”、“宏大”的背景,比如红旗、标语、巨幅毛主席画像等构成了一种张力,也构成了前者对后者的嘲弄,乃至亵渎。
  这并无新鲜之处,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伤痕电影”的路子。
  冯小刚非常善于用细节来传递暗示。
  影片一开始,刘峰把何小萍接到文工团,在大门口毛主席巨幅画像的注视下告诉她:
  “你父亲还在劳改农场,我在表格上填的是你继父的名字,你的姓也是你继父的姓,这样你就是革干家庭出身了。这件事只有我知道,我不会对别人说。”
  何小萍带着感激的笑容对刘峰用力点点头。
  如此一来,一个“受迫害”的气氛就被营造出来的。
  为此而感叹不已的观众可能一下子也想不到,在实行“阶JI路线”的当时,中国社会是一个空前平等的社会(尽管并不是没有问题),而在废除了“阶JI路线”4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个细节是,
  街道上正在举行盛大游行,满眼都是红旗、标语和毛主席像,突然文工团炊事班养的猪闯了进来,刘峰和一群男兵手忙脚乱的四处围堵,游行队伍瞬间被冲乱了——
  这一画面的亵渎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另一个绝非偶然的细节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女文工团员的练功服,全都是露大腿的短裤;而到影片后半部毛主席逝世之后,练功服却变成了长及小腿的灯笼裤。

  《芳华》上半部分的重点,还是解构集体主义——何小萍作为继女,在继父的家庭中备受歧视,满心希望能够在参军之后,在文工团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关爱,没有想到却受到更为严厉的排斥,这终于使她产生了幻灭。在文工团“活雷锋”刘峰因为向林丁丁求爱被下放到伐木连后,何小萍也开始自暴自弃,拒绝在关键时刻为骑兵连表演,最终被放逐到了前线野战医院。
  不过,这里冯小刚、严歌苓就暴露出“主题先行”的毛病了——他们找不到可信的细节来表现这一主题。
  何小萍受歧视最重要的事件,是因为她偷穿室友林丁丁的军装拍照,但又不敢承认。可是,何小萍为什么要干这么愚蠢的事呢?军装不是等两个星期就能发下来吗?如果真的等不及,大大方方向林丁丁借穿一次又有何妨呢?她不是来自“革干”家庭,并且被作为舞蹈人才引进文工团吗?

  何小萍另一个招致广泛嘲笑的事件,是她在胸衣里加了两块海绵,并且公然晾晒在院子里。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能理解何小萍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嘲笑她是“飞机场”吗?她春心萌动爱上了什么人?好像都没有。她在文工团里,像一只怕见光的小老鼠那样卑微的活着,为什么又要做出这种引人注目的怪事呢?
  所有这些,冯小刚都没有给我们做出任何解释。我们只能说,何小萍之所以“偷”,是因为冯小刚要她偷;何小萍之所以要“海绵”,是因为冯小刚需要她“海绵”,只是这又如何能够说服观众同情何小萍呢?
  近三十多年来,按照伤痕电影的一贯套路,集体都是冷冷清清,充满了尔虞我诈,不仅不能提供保护和安全感,反而是一个相互伤害的所在,这和《红色娘子军》里,备受剥削、压迫的吴琼花,一旦成为娘子军连战士,就立刻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并在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形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回望历史,《芳华》和《红色娘子军》,谁更符合历史真实呢?
  如果《芳华》更接近历史真实,如何解释当年成千上万的青年投奔延安?如何解释国民党军士兵被俘后的一旦加入解放军就像换了一个人?如何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集体组织形式下改天换地,无论在建设还是保家卫国战争中都创造无数奇迹?如何解释就在《芳华》表现的七十年代,人民海军用小舰打大舰,取得了西沙海战的胜利,胜利收复西沙群岛?
  影片中,何小萍最终精神分裂了,冯小刚也是精神分裂的。待到文工团最后解散时,居然所有的人都难舍难分,且歌且哭,这不很奇怪吗?一个内部关系如何恶劣、没有相互帮助、缺乏同情心、相互伤害的集体,解散了对大家不都是一种解脱吗?还有什么无法割舍的呢?不是应该提着行李,吹着口哨,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心中充满了“被释放”的喜悦吗?

  《芳华》的故事,跨越了新中国的两个时代。
  以文工团大门口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被哀悼的黑布蒙上为起点,中国渐渐进入了另一个时代,社会结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堪称翻天地覆的变化——绝大部分国营企业消失了,人民公社解体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出现了,已经消失多年的黄赌毒再次泛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从崇拜英雄转为崇拜金钱……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到“各人顾各人”的过渡,《芳华》中浓墨重彩表现的那场战争,正好发生在这一过渡的转折点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许多参战者后来的命运。

  刘峰和何小萍都在战争中饱受伤害。刘峰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则因为突然成为英雄而精神分裂。战争结束后,他们都沦落到生活边缘,刘峰做为战斗英雄,要靠当小贩为生,还要时不时受到市场监管人员的欺压,何小萍的精神分裂症尽管痊愈,但也只能陷入贫困。
  现实社会发生了巨变,但《芳华》并没有对这点进行充分交代,反而借助文工团这一“外壳”的继续存在,暗示后一时代无非是前一时代的延续,这就对很多观众构成一种误导。
  很多老兵的生活困顿是由于国企和农村集体经济解体造成,但在上世界八十年代之前,国企和农村人民公社都是党和政府要极力加强的。

  在一个崇拜金钱的社会里,不能直接带来利润的战争英雄只能边缘化的生存,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比如,在好莱坞影片《生于7月4日》中,我们看到男主角郎(汤姆·克鲁斯 饰)从越南战场负伤回国后,也只能“像垃圾那样活着”,这使他最终决定加入反战运动。
  许多参战老兵感谢冯小刚再现了这段历史,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是,包括冯小刚、严歌苓在内的文化精英对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长达数十年的持续解构(包括《芳华》),正是导致他们生存条件恶化、甚至不受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芳华》中的战斗场面,可以说是对美国反战电影的直接照搬,让人联想起《全金属外壳》、《生于7月4日》、《野战排》等,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使用,更是直接向《全金属外壳》致敬。
  和好莱坞的反战电影一样,《芳华》对战争的意义与起因不做任何解释与表现,只表现了战争的荒诞与残酷,以及战争对人的长期摧残。战争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山体滑坡那样是“意外的灾难”,没有任何意义。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芳华》的出品单位之一,军队的电影制片厂开始把“反战”作为主题,把解放军进行的战争表现得毫无意义,这是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动态。
  今天的中国,在整个社会出现沙化的情况下,正需要重建集体-命运共同体来赋予每个人归属感和安全感,《芳华》在这个时候出现,则更像是一支艳丽但象征着死亡的罂粟花!
发表于 21-12-2017 10:46:00|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楼主这是来宣传芳华还是来抨击芳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17 21:09:34|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染指寂寞 发表于 21-12-2017 10:46
楼主这是来宣传芳华还是来抨击芳华?

你看了么??

我看一堆人在推荐,好好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2017 10:36:31|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qiqi 发表于 21-12-2017 21:09
你看了么??

我看一堆人在推荐,好好奇~

没看,这里上映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2017 19:25:4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是延迟放映~~~

要等一段时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7 08:31:39|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说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7 08:31:40|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说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