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750|回复: 2

遠離痛苦獲得安樂,是所有眾生共同的願望和平等的權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5-2013 16:26:5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14-5-2013 16:28 编辑


       遠離痛苦獲得安樂,是所有眾生共同的願望和平等的權利,建立這個見地很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寬容,內心輕易就陷入孤獨、焦慮和怨懟中,社會矛盾、問題隨之湧現,這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認為只有自己才想、才應該離苦得樂。


敬錄自   希阿榮博堪布的微博

发表于 14-5-2013 17:05:03|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敬錄自《入菩薩行論廣解》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三: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換;三、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三:一、教誡修自他平等;二、廣說修法;三、攝義。

       辛一、教誡修自他平等: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修世俗菩提心時,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沒有修好,自他交換等其他境界就沒辦法現前。

       眾生無始以來的串習中,自他是不平等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我是值得保護重視的對境,而其他眾生是除我以外的他體法,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分別念。然而依照大乘佛教的不共竅訣,自他完全是平等的,只有懂得這個道理,菩提心才可以修出來。如《學集論》云:「自他平等熟習已,能生堅固菩提心。」

       《前行》等大乘經論中說,修菩提心先要修四無量心。按照自宗傳承上師的教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先修自他平等的捨心,即我怎麼樣,眾生也是如此,我喜歡安樂,眾生也不喜歡痛苦。有了這種平起平坐的概念,其他修行也可以修成。所以,菩提心修法的開端,就是要觀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的道理非常多,最根本的是什麼呢?即自己想怎麼樣,眾生也想怎麼樣。以前有個大修行人仲巴司那堅,他問單巴桑吉尊者:「我要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點的教言,你必須給我講。」(有些弟子還是比較厲害,所有佛教的要點,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上師也不得不傳。)尊者對他教誡道:「你自己希望怎樣,其他眾生也希望那樣,就這樣修推己及人吧!」這是非常殊勝的教言。過去的弟子有很大信心,上師的修行境界也相當不錯,依靠這樣的因緣,後來仲巴司那堅徹底斷除了如毒藥般的我執,趨入真正的菩提妙道。

       我們作為修行人,平時沒有好好修持的話,真的是特別慚愧。我口口聲聲說菩提心,實際上眾生和自己平等的道理,確實修得不多,正因為修得不多,有時候做的事情也很慚愧。像我這樣的眾生,現在恐怕也比較多,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盡量愛護所有的眾生,依靠這些竅訣,一定要去修持大乘菩提心。

       遇到這麼好的法,確實是大家的福報,這一點,你們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如今在這個社會上,無數的人沒有信仰,有些人雖然有信仰,但那種宗教不能圓滿解決暫時究竟的一切痛苦。我們能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對自他平等的殊勝竅訣,千萬不要置若罔聞,如果只是聽一堂課就可以了,這種學習態度對自己不利!


       辛二(廣說修法)分二:一、真實宣說修法;二、功德。

       壬一(真實宣說修法)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癸一、略說: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避開痛苦、希求安樂,是我與眾生共同的需求,所以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其他眾生。

       任何一個眾生,下至螞蟻、蝨子,上至大象、獅子,只要有生命,對苦樂都有共同的感受。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受蘊包括三種受,所有的眾生都希求樂受,而不願接受苦受,不苦不樂的捨受不明顯,我們在這裡不宣說。

       佛陀的教言真的很殊勝,把眾生的分別念歸攝得相當好。儘管六道眾生的愛好、性格不同,有些喜歡吃酸的、有些喜歡吃甜的,有些喜歡年輕人、有些喜歡老年人,有些喜歡白色、有些喜歡黑色,有些犛牛吃這種草、有些犛牛吃那種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快樂。不喜歡快樂、喜歡痛苦的凡夫眾生,我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但在色聲香味方面,不喜歡甜的、喜歡酸的,不喜歡穿白的、喜歡穿黑的,這樣的眾生比比皆是。不僅是我們人類,乃至最微小的含生也不例外。因此,快樂對身心有助益,痛苦對身心有損害,三界輪迴中的無量眾生完全相同。

       對其他的眾生,我們沒有他心通觀察不出來,但是作為人類,任何一個心理學家都承認所有的人皆喜歡快樂,文學家也喜歡快樂,科學家也喜歡快樂,乞丐僕人也喜歡快樂,只不過有些眾生達不到目標而已。米滂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欲得安樂不欲苦,此點諸眾皆相同。」想獲得快樂,不願意接受痛苦,這一點,世上的芸芸眾生全部相同。

       這樣一來,我們應該像保護自己那樣,凡是有生命的眾生,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保護。如果傷害了他們,不說前後世的因果關係,從人規道德的角度來衡量,這個罪過也相當大。因為誰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你非要害他的話,他會不會痛苦啊?所以,這樣的修行,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佛教的加持不可思議,依靠這種不共的竅訣,每個人的我執一定會漸漸淡薄,執著眾生的心越來越強。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中,講了一個老上師和一個小弟子尊哲,他們住在山上,生活比較貧困,一天只有一頓午飯,午飯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我讀小學時也是這樣,一到11點鐘左右,就開始想:「今天中午一定要吃好!」回去的路上,心裡也特別快樂。不知道是因為小時候的生活,還是個人的執著,或者身體的原因,那時候的飯特別特別好吃,找到一顆糖也像找到如意寶一樣。)一天老上師告訴他:「今天來了一個老和尚,你要將自己的食物讓給他。」「不行!我也很餓,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剝奪我吃飯的權利,我今天只有這一點食物。」「你不會餓死的,應該把食物讓給他。」「可是我很餓!」「你必須給!」就這樣,尊哲心愛的午飯屬於了別人,後來他才知道那人已經三四天沒吃飯了。從此以後,他學會了忘我,無論多麼珍愛的東西,他都能輕而易舉地布施。在以後的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謝自己的上師,從那個緣起開始,忘我的信念在他心裡開始萌芽。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過一個小小的行為或者點滴的教言,對自相續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從而自己也會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世間人,或者出世間的修行人。

       大家一定要想到,眾生和自己是平等的,求樂避苦方面沒有差別。我們經常提倡不要殺害眾生,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世間上最珍貴的就是生命,不管是什麼樣的眾生,老鼠也好,蟑螂也好,蜜蜂也好,牠們的生命都非常寶貴,不能隨隨便便踐踏。有了這種概念的話,應該如何對待眾生,自己一定會明白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從小就認為「我們是人類,其他眾生是上帝賜給的食物」。看見一個眾生,第一個念頭就是:「牠可不可以吃,肉肥不肥,對身體有沒有好處?」這樣的話,你的一切都完蛋了,基本的慈悲心已經毀壞了。我們人活在世間上,不僅僅是按照傳統過日子,更應該活得有意義,對眾生用一種智慧的眼光來看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13 17:07:11|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14-5-2013 17:08 编辑


自他平等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   開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