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920|回复: 0

《入菩萨行论》[33] 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索达吉堪布 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6-2013 06:24:52|来自:荷兰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趣入对真实论体的讲述,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三品的内容(1—3)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中间三品(4—6)是已生起菩提心后,使它不退,加以稳固;最后三品(7—9)是令生起的菩提心不失坏,且得以增上;最后一品(10)将造论的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从这四个方面来宣说。

     按照这种观点,第一品属于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品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令人生起向往之心,进而引发相续中菩提心的生起。我们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了利他的菩提心,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是个好人,在大小乘的所有佛教团体中,这种修行人也是至高无上的。因此,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议,今天我们正式宣讲这部能够引生菩提心的论典。

本论的论体分为十品,首先讲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科判的意思是,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趋入的身份、趋入的心态、趋入的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么样的身份来获得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这两个条件非常关键,否则,菩提心如果没有所依,它就无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楼大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样,菩提心也必须要有一种所依。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具体分析了发心的能依所依,并运用了各大教派的不同观点。如果我们明年学得成《现观庄严论》,在讲第一品“遍知十法”时,第一个就是发心,其中专门讲了菩提心的能依所依,尤其是所依方面的心依,同时还提到了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以及印度、藏地各大论师对此问题的辩论与分歧。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讲理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一个汇集论,也是一个修行论,理论上的分析除了《智慧品》(第九品)以外,这里不作广说。

     那么,菩提心依靠什么样的身份获得呢?依靠人身来获得。如果获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产生;假如没有人身,虽然经典里说天人、龙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这些身体并不殊胜,只不过从“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的,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

     有些刚入佛门的人,由于对大乘佛法的闻思不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不清哪些是颂词、哪些是讲义。前两天好多人想背诵,但背诵时把无著菩萨的顶礼句也背了,这些不是寂天菩萨的颂词,我这次并不要求将《善说海》全部背诵,只要背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就够了。现在颂词和讲义分不清楚的现象非常多,当然这也情有可原,以前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可能比你们还差劲,你们还知道前面几个相等的字叫颂词,当时我连这个也不是特别了解。

    大家若能把寂天论师的颂词全部背下来,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背诵前四品的颂词也可以,去年我寺院里的三十多个小喇嘛,就是把前四品全部背诵了。你们有些人虽然时间特别紧,工作特别忙,但学习不下一点功夫,恐怕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过去的高僧大德对五部大论是如何背诵的,我们学院的人每年要背多少论典,现在有些道友同时在背《量理宝藏论》、《入菩萨行论》、《定解宝灯论》、《大圆满心性休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你们背《入菩萨行论》实在有困难的话,除了老年人以外,最起码也要背诵前四品。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暇满人身极为难得,既然已获得了能成办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办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后世怎么可能再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呢?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下面广说:

   “暇满人生极难得”主要讲认识暇满,“既得能办人生利”宣说了难得的道理。知道了什么叫暇满、什么叫难得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好好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后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好好思维,思维什么呢?菩提心在这个世间中,是任何如意宝也比不上的,而这种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产生的,没有人身的话,珍贵无比的菩提心就无法依存,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故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暇满人身中的“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首先是转生为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如果转生为非人中的这四处,根本没有修法的空闲,听法的道友们,你们不妨想一想:自己转生到这些地方没有?如果转生到这些地方,会不会有今天修法的机会?由于远离了这些无暇,所以就叫具足闲暇。

    其次是转为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当作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所以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远离了以上八种无暇,就具足了暇满中的“暇”。暇也可理解为空闲、闲暇。

    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我会稍微结合世间的有些现象讲一下,作为你们来讲,则希望能把“暇满”、“入菩萨行论”等最基本的佛教术语、佛法常识搞清楚,不然的话,你以后跟学佛的人沟通会非常困难,毕竟世间语言无法代替佛教的很多道理。现在有些法师为了迎合世人,将佛教逐渐淡化成世间法,这样一来,佛法的有些道理就没办法表达了,不管现代科学、心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名词有多权威,若想取代佛教术语的话,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当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随机弘法是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太淡化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术语还是要搞清楚。有些居士虽然皈依了很多年,但让他提一个问题,或者跟他交流佛法特别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懂得世间术语,佛教的道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提出的问题让人看来特别幼稚。所以这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真正学一点知识,既然是个佛教徒,花些功夫把基本道理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引用龙猛菩萨《亲友书》的教证,进一步宣说闲暇。〖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这就是刚才给大家解释的内容。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讲过,我们就算在路上烧个茶也要具足各种因缘,修行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没有远离这八种无暇,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对此,大家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详详细细地观察。

    我们早上修菩提心,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怎么修,光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是不行的,修菩提心必须要思维很多道理,你们应将每天所讲的这些内容好好体会,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远离八种无暇,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一个一个慢慢地想,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若能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你的修行境界就会逐渐提升的。
下面讲“满”。“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首先是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总共有五种。

   1)转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连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机会确实是没有的,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一定要转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众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则,生于偏僻的边地,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3)诸根具足: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如果耳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眼根不具足,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鼻根不具足……听法有没有障碍呢?嘿嘿!你们可以分析一下;4)业际无颠倒:很多讲[关键词屏蔽]释为没有造五无间罪,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会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还有一种解释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或者不好好学佛了,这叫做业际颠倒,与此相反则为业际无倒。5)对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议、甚深难测,如果你对佛教没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尝到其中妙味的。这五种自圆满,是依靠自身因缘而具足的。

   五种他圆满是什么呢?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有些高僧大德天天在山洞闭关,不接见任何人,或者像《前行》里讲的,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来到藏地,因为译师圆寂了,在藏地的弘法事业并不广大,所以,善知识如果没有宣说佛法,对众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法本、录像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的;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这五种他圆满,是依靠他方的条件来具足的。

   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

   实际上,“暇”和“满”是根本不矛盾的,比如,“暇”中的没有转生边地,就是“满”中的生于中土;没有生为喑哑,就是诸根具足;没有产生邪见,就是对佛法有信心……。印度的布布达论师也说:远离八无暇,是从否定的角度宣说的;具足十圆满,则是从肯定的角度建立的。例如,没有转生于边地,是否定;转生到中土,是肯定,所以二者并不冲突。

   下面以教证解释“满”:〖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此颂包括了十种圆满,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首先是自圆满:1)〖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一定要具足人的法相,假如生为黄门,则不堪为一切道、功德、戒律的所依,故必须是诸根具足的人身;2)〖转生于地界的中土,〗中土分为地界中土 和佛法中土 ,此处主要指地界中土;3)〖眼等诸根完整无缺〗;4)〖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这里的业际无倒,无著菩萨解释为断除五无间罪;5)〖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此处的信佛法,是对如来的律藏有信心,因为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有些人认为学密宗、学大乘,别解脱戒或律藏并不重要,这样认为的话,十圆满中的一个就不具足了。

    以上是五种自圆满,下面讲五种他圆满:1)〖佛陀显示于世〗;2)〖宣说佛法〗;3)〖因为有了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若没有具有见谛的补特伽罗,佛法无法住世;4)〖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有了上师们的教言,才能令有缘者趋入佛法;5)〖有提供资具的施主〗,不具足施主的话,修行人或出家人就没办法生活,修行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一条跟《前行》、《心性休息》的说法有点不同,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你们不要一看到不同就认为是矛盾的,佛经中有很多地方不同,正因为不同,世间万法才能说得清清楚楚。如果像唯物论一样,固定一件事情就永远改变不了,那解释什么都会非常困难。比如,同样的东西,人见为水,饿鬼见为脓,如果只有水是正确的,饿鬼就不能见到脓了,如果饿鬼能够见到脓,人所见的水就不正确了,到底哪一个正确呢?遇到此类问题,若认为不同就是矛盾,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陀为不同的众生宣说了种种法门,每个法门不一定都相同,如果相同的话,《时轮金刚》、《俱舍论》和其他经典中所讲的地球,形状、颜色、大小完全不一样,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实际上,不相同是因为众生的业感千差万别,就像评价一个人,完全断定他是好人或坏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认为他是好人,别人就不能认为他是坏人,这肯定是不对的。

   〖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由于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这一点希望大家详细观察。在其他教言书中,从因、比喻、数目等方面也宣说了人身极为难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佛陀以无二智慧所宣说的这些道理,如果仔细思维,就会发现我们修持佛法的这个人身确实非常难得。这并不是口头上会说就行了,一定要好好地思维、好好地观想,真正去体会它的难得。有些人认为得人身很容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尤其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上的人口急剧膨胀,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经论中所说,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一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这次听闻《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们,希望大家不要将暇满难得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地从内心思维,不但思维,还要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体会,真正认识到获得这种人身,就像盲人遇到大象的尾巴 一样难得,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万般珍惜!

    按照布敦大师的观点,这一句是讲认识暇满,用世间的语言,就是提高觉悟。没有这种觉悟的话,我们的宝贵人身很容易就被世间上乱七八糟的琐事耗尽了。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华严经》说:遣除八种无暇非常难得,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也相当难得。此教证在《学集论》中引用过,后面还有几种难得:佛陀出世、具足诸根、听闻佛法、依止善知识。《学集论》是寂天菩萨为《入菩萨行论》造的一个广释,大家方便的话,还是应该参考一下,《入菩萨行论》的很多教义在《学集论》中说得非常清楚。

    〖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所以,想获得小士道的人天福报,需要依靠人身;想获得永远解脱轮回的声缘阿罗汉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无边的众生,还是需要依靠人身。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说“如意宝”恐怕很多人听不懂,那就说你们最喜欢的奔驰、宝马吧,总之,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贵。

     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里说:人身非常难得,得了以后意义重大,超胜如意宝。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获得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以前上师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说,不要说在座的出家人,哪怕是一个刚皈依佛门的在家人,想依靠人身获得佛果也是可以的,怎么可以呢?比如说好好闻思修行,受持皈依以上的戒律,一心念阿弥陀佛,那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办,如果没有人身,我们转生为其他的众生,有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呢?绝对不会有。所以,这个方面大家应该好好考虑,得人身最好不要空耗。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我们获得人身后,如果整天以吃喝玩乐度日,下一世还会得到这样的人身吗?〖绝对不会得到。〗如果没有好好修行、好好发愿、好好打基础,来世想得到这样的人身,非常非常困难。大家也清楚,我们人间就像《中观四百论》中讲的那样,大多数人造恶业以后,都是堕入三恶趣,如果转生到那里,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机会呢?这方面大家应该值得考虑。

     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在这里最圆满的是什么?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所以,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就一定要再三地想: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了,如果全部用在世间八法上,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生获得了这个人身,最好不要空过!

    〖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身。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人身如意宝浪费了。龙猛菩萨也有个比喻:我们得到一个金宝盆,如果用来盛不净粪的话,那是非常可惜的。同样,依靠人身来造恶业,更是非常可惜!

    〖《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意思是说,依靠人身,我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这样的人身既已得到,谁还愿意放逸呢?佛经里也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作者再三地告诫我们,今生既然遇到了善知识,获得了修法的机会、殊胜的窍诀,千万不能空耗,否则以后就再也得不到这种机会了。《护国请问经》中说:获得人身千万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价值、具有意义的方向努力。《中观藏论》中也讲:“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满,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义。”

     世间上的人并不这么认为,有些人说人生的三大事情是房子、轿车,和其他的一些事物。但我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你对佛陀有敬仰心。否则,光是口头上说“我要皈依”、“我是佛教徒”、“我要学习《入菩萨行论》”,这样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将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内心,令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有所改变,这才是佛法的教义。如果自己以前是个恶人,在各方面造了很多恶业,通过学习这些经论,虽然一下子不可能有翻天复地的变化,但自己的心态尽量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
是人身的价值。

    以上讲的是菩提心的所依,首先是身体必须具足暇满,这种人身相当难得,如果随随便便空耗,以后就再也得不到了。


恭录自《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 传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