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910|回复: 0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愿菩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7-2013 15:31:16|来自:德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愿菩提心



四无量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这四种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没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所以是四无量心。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是从“舍”开始。“舍”是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



  四无量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慈悲、喜乐若不是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喜乐,就会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



  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



  慈爱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与之相比,内心的平和富足、亲情友情、慈善助人等对自己更有帮助,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迎面走来的人,男女老少,喜欢的、讨厌的,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安乐,只是追求幸福的手段或许很笨拙,这样地想,我们会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宽容之心。



  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生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被蔑视的得到尊重,让受冤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面对穷人、病人、流浪猫狗、以及其他需要帮助、抚慰的众生,有人也许会说:“我的目标是众生成佛,不是帮他们解决一时之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怎样呢?还是无明。”这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吝啬和冷漠找借口。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究竟的解脱为目标、舍弃希求今生来世暂时的安乐,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福祉,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悲心

  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个人都缩进一个桃核里,以为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加压抑和僵硬。



  善良的人都心软,心太软则容易受伤害。的确,没人愿意受苦、受伤害,但放眼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就算用铁石心肠把自己武装保护起来,也照样免不了痛苦的侵袭,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选择开放,把一颗柔软的心完全向外界开放。



  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时,我们的本心,或者它折射出来的慈悲心、出离心、世俗菩提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自己的感受,体念到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



  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不好受,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



  谦卑到任人践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无法实现顺利的沟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有时一味退让只会助长他人的侵略性和执著,却不能使他们快乐或免于痛苦。



  有上下、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它代表着在情感上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他们”的痛苦,“我”的痛苦,原来是相通的,原本就是一个东西。



  只理解悲心的意义,而没有踏踏实实地观修无法真正生起悲心,这是过去诸佛的教诲。行住坐卧,要时时怀着悲心,以众生的解脱利益来观照自己。



  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流浪的动物、街边的乞丐、受灾的人群,都可以成为修悲心的对境。



  心生同情时,不要让这一念同情匆匆滑过,而是留住它、延长它,并试着把浅层的同情转化成深刻的悲心,让这一点悲心逐渐延伸、扩展到更多人、更多众生,最后对一切众生都生起真诚平等的悲心。



  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当我们内心被这些负面情绪占据时,我们感到倍受煎熬,这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还有不计其数的众生在经受和我同样的痛苦,愿以我的痛苦代受他们的痛苦,愿他们获得轻松、喜悦。为了众生,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彻底解脱痛苦的方法。



  人在病中,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在遇到病痛时,要想到旁生道、地狱道,甚至人道许许多多的众生都在遭受更大的痛苦,而我们是幸运的,在难得的人身中得闻佛法,对佛生信,有上师三宝护佑,内心也乐观充实,因此我们应对其他正在受苦的众生生起真切的慈悲心,发愿以身代受他们的痛苦,把自己法喜充满的心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愿他们早得解脱安乐。



  将烦恼转为道用,我们在人生中遭遇的困难和痛苦就不再是白白承受的苦难,而是令我们生起真实菩提心的如意宝。



  喜乐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眼里的礼物越来越少,虽然得到的越来越多,我们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因为自己聪明、能干、努力。并非所有比我们更聪明能干、更勤奋努力的人都拥有比我们更富足安适的生活,只能说我们更幸运,而我们却忘记感念自己的福报。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藏传佛教的修行体系里,第一步就是观修暇满难得,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



  我们一辈子都在担心失去,便一辈子都在抓取、囤积,永远没有满足感。不知感念自己福报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



  懂得珍惜美好的经历不难,修行人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报。在痛苦磨难中仍能体味本心、保持喜悦安宁的人,是真正的修行人。



  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在这个浮躁散乱的年代里,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庄重而专注地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你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强。你力求冷静和客观,但也许你只是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



  嫉妒除了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并让我们的内心倍受煎熬外,什么好处也给不了我们。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平等舍

  只对亲人、朋友“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很可能是自己的执着心,和慈悲心、菩提心不是一回事。对一切众生平等地生起慈悲心并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佛法,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



  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对于大乘修行人,无论善缘恶缘,到眼跟前都是同证菩提的缘。



  如母有情

  有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友好、善良,对待动物就不一定,这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菩提心是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众生。



  修持菩提心与慈悲心可以先从自己的家人、朋友开始,希望他们获得安乐,远离痛苦;然后对普通的与自己无关的人发菩提心 ;最后要对伤害过自己的敌人、自己最恨的人也修持菩提心与慈悲心。对亲人、普通人、仇人,所有的众生都要发这样的心。



  “六道中的众生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 这是佛陀与诸多祖师们留下的教言。“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希有”,印度大成就者嘎达亚那尊者用神通看到一个家庭中的父母以旁生再转世到这个家庭后写下了这四句话,所以一定要善待一切众生。



  家里养的动物,很多可能是自己刚去世的亲人的转世,他们在死亡时没能力脱离六道轮回,堕入地狱的因缘也还没成熟,因为对前世的家人和财产执着,所以被业力牵引重新回到这个家。



  藏地有些人在亲人死后,去问有神通的瑜伽士亲人转生到哪。有时瑜伽士的回答是,你家里有一只什么颜色的牛(羊),就是你亲人的转世,问的人回家一看,果然有。



  狗根本不管别人家的财产,只天天看着自己家的财产,怕有人偷, 这也是有前世的因缘。



  前世的父母由于因缘,经常会转世到孩子的家中。我们不但不能杀生,还应该发心,希望大恩父母早日脱离痛苦,获得佛果。



  牛、马生下来几天后就可以自己行走、吃草,人却需要父母养育近二十年才能长大成人,这二十年中父母付出的辛劳不言而喻,最好的衣服、食物全都给了孩子,不论用什么方式孝敬父母,都很难报答他们的恩德。



  一般来说,已故的父母生前为了养育孩子都造了很多业障,会因为一点钱打妄语,甚至杀生,也没积累什么功德,我想不会转生在什么好的地方。做儿女的没为他们念经超度,或做其他功德,他们现在肯定在三恶道中感受果报,有的在地狱里感受寒冷或热的痛苦,有的在恶鬼道感受饥饿的痛苦,有的在旁生道感受愚痴的痛苦,处境非常悲惨。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父母虽然造了很多业但是转世在三善道,或者说你父母已经解脱成佛了,昨天我去阿弥陀佛那,我在左边,右边的人好像是你的父亲,比在这里的时候黑了一点。这么说的人不是安慰你,就是骗你。如果杀一头牛的果报是堕入号叫地狱,那么杀害了更多生命的人死后会去什么地方?造了那么多业还能解脱,是不是因果不存在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记载了地藏菩萨久远劫前为一个叫光目的女子。光目的母亲在世时爱吃鱼虾之类,死后堕入恶趣,光目女为亡母广修功德,帮助母亲脱离了恶道。藏族人的习惯会一直为死去的亲人做功德超度,因为只要他们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就会有痛苦。



  轮回即无明,无明便有痛苦。让母亲从此摆脱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她出离六道轮回。有能力有条件的话要给已故的亲人做功德,帮助他们脱离恶道。为了他们而修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报答恩德的最好方式。



  佛陀天降日是一个很重要的佛教节日,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前往忉利天,为死后转生到那里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圆满后,重返娑婆世界的日子。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仍然可以帮助亲人了知解脱之道,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



  先对自己的父母生起慈悲心,再观想往昔所有世的父母都曾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从对父母的慈悲心推想到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普通人,他们也是往昔的大恩父母。观修一段时间后,再进一步对敌人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轮回中怨亲不定,这一世的敌人,也许就是上一世的父母。这样长时间地修持,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会生起真正地希望所有众生具足安乐、远离痛苦的慈悲心,这是修学一切善法的基础。



希阿荣博堪布
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的微博:http://weibo.com/xirarongbo
菩提洲网站:http://www.ptz.cc
菩提洲微博:http://weibo.com/putizhou
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cn/   
国际佛学网http://www.buddhistweb.org/
国际佛学会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uojifoxuehui
【免费】菩提学会简介及招生简章(欧洲组):http://forum.kaiyuan.de/forum.ph ... ;amp;amp;tid=73168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