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977|回复: 3

[亲子关系]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3-2012 21:00:5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Pmama 于 10-3-2012 21:42 编辑

No1:美国心理学家D.Baumirind 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研究方向:什么类型的父母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
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性格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在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他们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很多幼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对于这些常常让家长困惑的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实验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儿童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实验应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他们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简言之,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法。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在孩子眼里就像历史书上的”暴君”,并对他们实施"专*制"。
他们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意识到要求过高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中国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在”爱幼”上发挥得过了头,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做事缺乏恒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在感情上也表现得较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心理特征。
如果将这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结合对儿童的学校教育来看,我们分析得出:父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例如不会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等;”溺爱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力强,做事有主见,还能够听取意见并积极改进,学习上灵活而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
随着素质教育和民主教养观念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选择”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这些父母害怕在养育中充当”权威”,怕因权威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违背民主教养精神。但这是一种误解,”权威”一词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权威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
要想做一个”权威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2)家庭成员与教师要达成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同时父母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营造一种集体的影响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或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与达到这些目标,以便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
(4)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聆听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及时反馈,以免”权威”变成”专*制”,还要克服对孩子的迁就和溺爱。现代著名的常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曾说过:”想要孩子快,不说孩子慢,抱怨会使孩子越来越坏。”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关注点,要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爱和严的分寸,真正的爱应当与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来。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


发表于 10-3-2012 21:20:2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NO.2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 的的皮格玛莉翁效应实验

研究方向:教师期望对孩子有什么心理影响?

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尤其是教师,又会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心理学家用实验向我们揭示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座心目中恋人模样的少女像,后来,他竟然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久久陪伴在”少女”左右,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感动了爱神。爱神让这座少女像活了起来。后来这位少女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家向我们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存在,而且有着极其惊人的力量。

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形成刻板的印象,在教学中对他们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可能也会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对他们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而且逐渐向这个方向转变。由此,学生不断验证着教师对他们的看法的正确性,最终自我实现教师的预言。儿童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像教师这类权威性人物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借用了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寓意,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验证了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验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中实施了该项实验。实验被试是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每个年级3个班,共18个班,18名班主任。

在开学初,研究者对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验(一般能力测验,简称TOGA),该测验为非文字测验,不依赖于先前在学校接受的训练,避免学校教育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因而能够比较科学地测量智商,作为实验前后比较之用。不过,研究者告诉学校班主任,学生所做的测验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并谎称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是否会有成就进行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功能。测验之后,研究者随机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对班主任宣称,实验组的学生在”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中成绩优秀,排在班里的前十名。而控制组的学生则成绩一般,不在前列。他们给班主任所造成的假象是:测验成绩前十名的学生会比其他学生在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上更有潜力。即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有潜力,在未来的成绩和发展上都要优于其他学生。让教师对高分学生产生积极期望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相同的IQ测验,并计算出每个学生IQ的变化程度,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了前后对比。

三、实验结论

研究者检验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IQ变化的差异,发现实验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测验成绩,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组中存在巨大差异。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真真切切地发挥了作用,当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IQ成绩有显著提高,这一作用在低年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验应用

实验前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惊人的变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变化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期待,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罗森塔尔等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来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内心的积极期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信息和反馈,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对教师的好感,使得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验也证明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年龄是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且这种效应的产生还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暗示者越具有权威性,被暗示者越有信任感。

我们在该实验中不难发现:教师其实就是期待者–皮格马利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期待真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将期望传达给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学生,他们受到教师”你能行”的积极鼓励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自身的潜力也不断被挖掘,从而提高了创造性与积极性,自觉地实现教师预想的目标。教师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巨大潜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如果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很冷漠甚至讽刺嘲笑,会严重打击他们的信心,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会破罐子破摔,后来会变得真的如教师低期望的那样。所以教师的好恶,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会积极地期待学生。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的支持氛围。教师要在内心信念和情感上对学生抱有高度的期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给予学生无言的情感上的支持。

(2)给予高度的期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心的热切期待通过积极的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积极的反馈与鼓励。教师要对他所有的学生寄予期望,要既爱优生,也爱差生,甚至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3-2012 12:00:2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已收藏,不是十二个吗?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3-2012 01:20:09|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介于权威和转制的中间,继续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