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514|回复: 21

[职场] [转贴早报]公民绝对优先的争议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4-2012 13:16: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个人觉得问题讲的很透彻。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大家理解。新移民痛苦指数高

李叶明:公民绝对优先的争议性
(2012-04-18)

● 李叶明
狮城脉搏

  教育部3月底推出小一报名新措施,让公民享有“绝对优先”。4月初,金融管理局宣布,取消适用于超级富豪申请、个人净资产达2000万元的“金融投资者计划”。接着卫生部又调低给予永久居民的医药津贴。调整后的津贴,永久居民仅为公民的一半。
  移民政策持续收紧,被认为是政府针对民意反弹所做出的政治回应。在这三项措施中,取消“金融投资者计划”笔者认为确有必要。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向来是“欢迎人才”,对投资移民原本就有较高门槛。而这项吸引超级富豪的移民计划,似乎更着重于吸引“外财”。但在当前流动性充足,房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的确无甚必要。
  在停止这一计划的同时,当局并未取消另一项投资于本地起步公司或在本地扩充业务、年营业额至少3000万元以上的“全球投资者计划”。可见当局在提高移民门槛的同时,又保持了对具有较高价值的那部分移民的吸引。这就是很好的平衡。
政策不应成为安慰剂
  在三项政策中,最受新加坡人欢迎的,是小一报名“公民绝对优先”的新规定。之所以称为“绝对优先”,是因为教育部两年前曾规定,在小一报名各阶段抽签中,公民有两次抽签机会,永久居民只有一次;现在连这一次机会也取消了。
  消息一出,不少新加坡人雀跃万分。但也有新加坡人认为,新政策对他们帮助不大。事实上,小一报名出现部分学校学额紧张的情况,主要是家长择校造成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进好学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的话,一些全国或邻里名校小一入学抽签火爆的情况,自然就无可避免。
  在以往的入学竞争中,永久居民始终处于劣势。这从小一报名各阶段的设置就可看出端倪。如第一阶段照顾有兄弟姐妹在该校就读的;然后优先给父母或兄弟姐妹毕业自该校、或父母是校管委会成员或教职员;接着优先父母做家长义工至少一年,或是受认可的社区基层领袖等。
  显然,这些规定对初来乍到的新移民都很不利。事实上,一些热门学校经过以上各阶段报名后,所剩学额已少之又少。即便对这少量剩余学额,公民的抽签机会比永久居民还高出一倍。可想而知,在热门学校中,永久居民的子女不可能多到哪儿去。大多数永久居民只是希望就近入学而已。



  相关政策公布后,就有多间名校表示不受影响,因为在校就读的永久居民子女非常少。既然永久居民不是造成小一报名竞争的显著因素,这项针对永久居民的措施,岂不成了一帖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安慰剂”?

拉大待遇差距是双刃剑
  其实,早在小一报名新政策出台前,很多新移民就因报名时的劣势,刻意避免在好学校附近买房。一是那里房价贵,二是靠近好学校却无法就近入学,等于自找麻烦。因此永久居民子女大都就读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这无形中加强了一些邻里学校的生源,使不少邻里学校在小六会考中佳报频传。
  当然,永久居民中也有“择校”的情况。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因工作地点就在名校附近,所以想就近买房。但考虑到入学困难,他们夫妻中一人先去报名当义工,因为知道名校义工不是想当就有的。等义工报名被学校接受后,他们才敢在那一区购买组屋。
  从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对于本地社会的了解与融入。但在新政策出台后,这类融入将会被杜绝。记得政策公布时,有听众打电话给“扣应”节目说,永久居民不应该觉得不公平,因为他们子女可就读国际学校。可对于很多永久居民来说,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还不如把孩子送回国更省事、更有保障。
  事实上,在新政策公布后,就有永久居民表示不打算让孩子在本地就学,因为怕受到歧视。而无论把孩子送回国,还是送入国际学校,都与希望永久居民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拉大永久居民与公民的待遇差距,对永久居民入籍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对一些人造成拉动,也可能对更多一时还无法入籍的永久居民造成排斥。
  永久居民是入籍前的必经阶段。按照有关条例,他们须在本地住满四到六年后方可入籍。这个规定合情合理。但在这段期间,差异化政策所造成的负担,就不可能通过入籍来得到“解决”。

是否造成排外信号?
  新政策得到国人普遍欢迎,是因为有“公民优先”的光环。尤其“公民绝对优先”,听上去更会让公民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作为新加坡公民,似乎没有反对的理由。可是削减永久居民待遇,并不会让公民得到直接好处,充其量只是在落差中得到某种优越感。
  权益被削减的并非普通外国人。永久居民的概念,原本就是要让受欢迎的移民享受“国民待遇”,以期他们尽快融入本地社会,最终成为“自己人”。所以抬高申请门槛可以理解,但差异化政策却有违初衷。试想,如果我们一边喊融入,一边又出台各种政策把他们视为“外人”,岂不自相矛盾?既然是“外人”,又何必要求对方融入呢?


  这也是为什么,新政策令不少永久居民感到失望,有的甚至已计划离开。一些暂时无法离开的则懊悔不已,担心这种差异化政策会带动民间排外情绪,使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无法融入,无法得到公平对待。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此次所谓“公民优先”是以永久居民为参照。在让公民享有“绝对优先”的同时,等于把永久居民彻底划为“外人”。这难道不会造成排斥吗?
  作为一种民间情绪,排外在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都或多或少、或起或伏地存在着。只要不过分,一般也问题不大。但是当排外从民间情绪上升为政策时,就很难说这个国家的排外不严重了。政府最近一系列政策调整,很可能被视为明确信号——永久居民不再受欢迎。那离开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很多移民当初选择新加坡,看重的往往是这里有理性务实的人民、远见卓识的政府,政府敢于制定不受民众欢迎、却对国家长远有利的政策。可现在是否矫枉过正?长远来看,这会对新加坡有利吗?
作者从事教育与科技工作

既然永久居民不是造成小一报名竞争的显著因素,这项针对永久居民的措施,岂不成了一帖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安慰剂”?

发表于 18-4-2012 13:24:1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写的很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vm
发表于 18-4-2012 13:37:1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永久居民不是造成小一报名竞争的显著因素,这项针对永久居民的措施,岂不成了一帖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安慰剂”?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个好策略。一方面真正受影响的PR数量不多(如文中所说,多数PR都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却让很能安抚新加坡人的情绪。这比减少PR医疗补贴这种实质性打击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3:42: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3:45:2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写的很好,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vm
发表于 18-4-2012 13:49:4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新加坡是个特殊的国度:
他需要外来人才
他争不过美国英国
他的文化影响小
他需要的数量绝对额并不大(因为国家小)

正因为新加坡对人才需求的绝对总量不大,他可以用相对僵硬但也相对宽松的移民手段去吸引那些适合新加坡自己的人才。

僵硬是选择能够融入社会的人。跟美国不同,新加坡自己的文化影响小,会去appreciate的人很少。欧美这种有优越感的先不说,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印度人来这边后依然保留强烈的本土特色。这对新加坡这个小社会的融合不利。

而宽松主要是体现在PR和SC相对好拿。虽然取消了PR invitation letter,但EP之后6个月就能申请PR,而相对的英美至少5年。毕业后的student pass还能继续有效6个月。相反英国毕业后只给你3个月的临时签证找工作。这就是在和欧美竞争中的筹码——虽然我没你好,但比你容易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3:55:5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nvm 发表于 18-4-2012 13:49
另外,新加坡是个特殊的国度:
他需要外来人才
他争不过美国英国

可能,以后这也慢慢要改变的没那么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4:05:5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大头 于 18-4-2012 14:06 编辑

我朋友说:我觉得我被歧视没关系,但我的孩子被排挤,被公开歧视,我心里很难受。
我从来没想到去跟人家争名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4:20:4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送他去郊区的学校,他问我,为什么我不可以去家前面的学校?为什么balaji (他k1, k2 的同学)可以去?
我说:你不是XXX人。 他说:我是xxx人,我生在这,长在这,为甚不是?
我就没话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2 14:26:3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