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471|回复: 0

[原创] 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六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3-2023 09:58:36|来自: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六集)
罗国正
20233
3046、清朝画家董棨,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绘画可把“家贫境苦”变得“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
2、“画固所以象形,然不可求之形象之中,而当求之于形象之外”,即“不求似而似者矣”。
3、“然气息仍欲秾深沉厚”,疏放有高浑;清澹饶神韵;高洁现宏敞;绚烂极,归平淡。
4、“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体”;“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己之性灵”。
5、“笔不可穷,眼不可穷,耳不可穷,腹不可穷。”在这过程里得到至乐、情趣、陶情。
6、“不可以一格”。
7、“画贵有神韵,有气魄”。
8、“写山水以位置阔大,气象雄伟为主”。
董棨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的家族,他父亲善诗画,他还得当时的高人指点,加上勤奋好学,在绘画上取得耀人的成就,卖画取得巨资,一半资助他人,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所以,他有绘画可把“家贫境苦”变得“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的深刻感受。很多书画家难以做到这方面,更何况冒充书画家的那批人,就更不足论了。董棨的人生态度,和有条件长期地维持这种人生态度具体地落实到生活中、绘画创作中,确实令人欣赏,这也是他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董棨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习、继承前人的法,为的是用。用来有所创造地、不拘一格地,抒写出自己的性灵,这努力不断创作的过程中,追求达到作品有神韵、气魄,得到陶冶性情,得到情趣、至乐。
3047、清朝中期文学家方东树,是安徽桐城人。下面选一首他的诗给大家欣赏: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方东树一生著述甚丰,其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求通其辞,求通其意也。求通其意,必论世以知其怀抱,然后再研其语句之工拙得失所在,及其所在然,以别高下,决从违。而其所以学之之功,则在讲求文、理、义。此诗之正轨也。”
2、“诗文别有能事正,不关义理也”,“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
3、“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大约诗文以气脉为上”。
4、“摆脱一切,空诸依傍,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韩愈、苏东坡、黄庭坚为榜样。
方东树的观点明显自相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桐城派的“义法”,同时又追求“摆脱一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禅家的圆通自得。
3048、清朝书法家、文学家包世臣,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孙,安徽泾县人,出身于“食贫居贱”的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资质绝人,精熟经史,长期在官府中当幕僚。嘉庆十三年举人,直到六十四岁,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才当过知县,但一年多就被排斥罢官。虽然他地位低,但名气大,知识广博,如:农政、漕运、盐务、货币、水利、赋税、军事等等相当熟悉。成为当时很多封疆大吏(如林则徐等)重视的“全才”幕僚。他自负甚高,认为自己的书法在“二王”之后,举世无双,天下第一。后人却这样评:包世臣的书法,肉胜于骨,只入二流书法,但他的书评,确属人间一流。我认为,这评价是中肯的。下面我将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归纳如下:
1、在书法方面,他推崇“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为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的为妙品。
2、“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
3、“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4、“积力既久,习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抒轴矣。”
5、“北碑字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所以,他主张双钩悬腕、实指虚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归于气满等来掌握北碑的执笔运锋方法和结体之美。这些都对当时和后世的书风影响很大。
6、他认为,文章不同,体制各别。主张散文要宏博通达;言、记事要“通附于事”,不赞同“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
7、“寻常小文”,无须“强推大义”,“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也。”
8、“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严。”
9、“典型具在,辙迹各殊”,以先秦西汉文为范。
10、“所谓法者,精而至博,严而至通”。
包世臣是典型的全才幕僚,还精通书法和散文的美学。强调书法妙在表现性情、关键善用曲笔,达至柔润。他对“北碑”、“唐人”书法的评价,我以为他是用晋二王书法作为最佳的审美标准衡量的。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认可。在散文方面,他反对脱离具体实际去谈“道”,认为文章的美丑有自身的规律,要审美规范与灵活性相结合。无论在书法还是散文上,他都注重审美的个性感情,与袁枚的性灵说有相似之处。
3049、汤贻汾属于在美学史、艺术史上极其罕见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人无论多么的优秀,在强大的环境压力、时代的大变迁中,显得多么的无奈,同时验证了家族的气脉对人生的巨大作用,每一个重大关口的选择对人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下面先简约讲讲他的人生故事:
汤贻汾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今常州,卒于咸丰三年(1853),享年七十六岁。童孩时就随父母到福建,他的祖父调任台湾凤山(今高雄县)知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发林爽文起义,破凤山城,他的祖父和父亲同时遇害。乾隆六十年(1795),汤贻汾才十六岁,因袭云骑尉世职,历任苏、粤、赣、浙省守备、都同、参将。后升温州镇副总乒(从二品官),因病未赴任,居南京,在鸡笼山筑隐琴园,颐养天年。汤贻汾在当武官的仕途上,一波三折,曾被诬陷,没收了全部家产,靠烈属的慰问金渡过生活,后得平反再度任职。由于他家人口多,只靠他一人的收入,所以,他还须卖画来补贴家用。有一次,由他负责维修民捐的、年久残旧的军船,不慎船在大修其间沉没,被朝廷免职,后经调查客观原因,此船太残破,他负责此事没有任何贪污行为,加上他的上司和百多官员为他说明缘由、担保,才得复出。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金陵,他赋绝命四十言后,投池殉身,谥贞愍。从汤贻汾一生经历看,给人强烈的感受是生命的“无常”。
汤贻汾属于儒雅将军,他戎马一生,是武将、诗人、画家,又被称为学者等美名兼于一身的人物。他博学多才,凡天文、地舆、百家之学都深造,书、画、诗、文皆精练,弹琴、围弈、击剑、吹箫等达上乘。尤其在绘画上,他主要学董其昌,成就非常突出。后人评,能读懂汤贻汾的画,就可理解明、清两代绘画艺术。他的作品至今都是作为美术馆的重要藏品。汤贻汾的儒雅可谓倾倒一时,开启了一个家族的画家时代。他的夫人、儿女共五人,都是画家,各有所长,尽入《历代画史绘传》,汤贻汾孙辈、曾孙辈都是成就斐然的画家,名声显赫。可以说,汤氏画派,众星璀璨,他们的艺术影响力,在当时堪称翘楚,誉满京华,也得到懂书画的慈禧太后赏识。
汤贻汾显然聪明绝世,天性多情,下面与读者分享较充分反映他晚年身心状况的诗句:
泉石无非娱老物,
神仙不过炼心功。
别来腰脚犹粗健,
两耳唯于世事聋。
下面将他的美学观点摘要如下:
1、作画应如“造化生物,无所施为,造化发其气,万物乘其机”;“意之所至,即气所发,笔之所触,即机之所乘”;“幻于无形”,“形于有声”。
2、“经营惨淡,则无一非因弱而就,生气生机,全无觅处”。不能“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来创作。
3、“画,象也”,“画成而不见其笔墨痕迹,望而但觉其真者,谓之象”。自然传神为“上乘”。
4、有“天资夙慧”,“可以言画”。“画之道,如酒有别肠,诗有别才,不能盖终不能也。善悟者,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象千林;对盆中一拳,亦即度知五岳。钝根者,虽阅历万里,无一笔之生机;即辛苦百年,少尺幅之入殼。”“故非博览山川,渔猎书史,而即可以知画也。”
5、“以造化生物入其胸,则象物;以古人入其胸,则仅能象其象。”应“画,象也,象其物”。(这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汤贻汾著有《画眉楼集》、《琴隐园诗词集》、《画鉴析览》。他的意念、作品、观点属于古典主义的范畴。强调自然传神,天资、感悟加上意、气、笔、机有机的统一,可创作出上乘作品。他的作品风格,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局限,显然他是非常乐于接受这种美感,并取得成就;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满足了当时出资收藏他作品的人的审美情趣。这样就自然形成了绘画创作的良性循环。
从汤贻汾家族几代人的行为来看,可以确定他们的一个共同信条,就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们的个性中具有勤俭、好学、节亷、勇敢、忠于职守的特点。如果处于太平盛世,他们可以比较幸福地渡过一生,还很有可能为后世留下更多的美学见解和艺术品,可惜的是,他们处在战乱的年代,让他们的经历、故事既折射出历史的悲剧,又反映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而凄美的人生。
我以为,对汤贻汾和他的家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理念、作品深入研究、思考,可以对人格美学、艺术美学、家庭和家族美学、教育美学等等有很多启发、收获,从中产生感悟,感悟美感的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感悟生命的成长与“无常”,感悟信念与坚持的关系,感悟人格魅力、动人的故事、高雅精神的长存,感悟艺术可以延续生命………。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微信图片_202209220904383.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