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678|回复: 0

[狮城水库] 关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6-2005 10:57:15|来自:福建福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我看到二则新闻:</P>
<P>一则是说,起先,新家坡政府认为北京的老师才是最标准的华语,后来学生新家坡地学生不适应,又去江苏和福建选。我想就是因为中国南北方真的有差异。而新家坡华人是多为福建与广东人的后裔。这边的老师的确更容易与当地的华人沟通,能比较深层的理解新家坡华人和华语的渊源。</P>
<P>二则是:<b><FONT color=#004080>再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FONT></b></P>
<P>当今世界除中国大陆、港台以外,还有三大华语中心,即北美、欧洲、新加坡(东南亚)。一方面,华语在不同土壤中的演化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和地区间日渐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优频道演员张玉华说过,自己的新加坡华语曾经在台湾闹过不少笑话。例如:新加坡人讲“眼睛很大粒”,其实只需说“眼睛很大”就行了。找保镖要找“大只的”也让人笑破肚皮。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本地的确是俯拾皆是,一些让国人喜闻乐见的基本词汇往往令其他国家说华语者瞠目结舌。
     
    就拿“粒”这个词来说吧,在标准华语中,它是用来形容圆形而体积微小的物体,如:盐粒、豆粒、砂粒、细粒。而在本地,不仅眼睛是以粒计算,其他圆形的物体,小至“一粒西瓜”,大至“一粒地球”无所不包。
     
    再说这个“只”字,在本地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如“猪只”、“鸡只”,其实,严格说来在华语中,对不同的动物应使用不同的量词,例如,“一头猪”、“一匹马”、“一只鸡”等。
     
    尽管“猪只”和“鸡只”稍嫌单调,但多少还能让人接受,但是如果连人也用“大只”或“小只”来形容的话,在大陆,台湾等地就会令人相当不愉快了。因为“只”作为量词是能用于计量鸡、禽、牛、羊、球、手、足而不是人。
     
    语言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不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往往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腾飞,乘搭中国经济顺风车浪潮迭起。在这其中,因为语言意义不同而引起的误会真是层出不穷。就这一点,很多去前往开拓中国市场的国人一定深有体会。
     
    在中国,“工人”是指在工厂劳动的人,而不是本地的家庭女佣。教师去教书,应该是“去工作”而不是“去做工”。因为“做工”在标准华语中是指“从事体力劳动”。
     
    一名中国老板说过,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新加坡商人,见面没多久,新加坡人就开口闭口教训他“你懂不懂?”,让他非常恼火,结果生意没谈成,双方不欢而散。
     
    其实,在新加坡华语中“懂”是“知道”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know,而在大陆“懂”是“理解,明白”的意思,相当与英语中的understand。如果你老问别人“理不理解,明不明白”,不就是把对方当傻瓜吗?生意当然做不成了。
     
    有鉴于此,华语的规范和协调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构成汉语语言的主干词汇,例如,文中提到的“粒”,“只”,“懂”,等应建立统一标准。至于一些因不同的土壤环境而出现的新词汇,如“沙爹”、“显”、“怕输”等,则可作为丰富本地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对于那些前往其他华语地区的国人,则应入乡随俗,抱着多观察,多学习的态度,尽快了解当地华语与本国华语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P>


<P>
</P>
<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FONT> </DIV>
<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FONT>这些疑惑,对于一些老师,甚至是华文教育专家头疼。但对于懂福州方言的老师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这显然是受福建方言的影响,福州话中就是一粒西瓜,一粒地球。懂不懂和知道不知道在福州话中就一样,福州人就不会误解。所以福建籍的老师肯定能明白新家坡华语的为什么会这样,纠正起来很容易,也很到位。我们这边有的人把给自行车“打气”说成“打风”不也是跟新家坡人一样,还有把电灯说成电光,当然现在新一代福州人普通话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当然是有一套的。</DIV>
<P align=left>我的个人观点是;当老师看似容易,实则不易.你既要懂得知识,更要懂得学生,懂得当地文化,懂得沟通。</P>
<P align=left>上面只是鄙人的一些见解,有兴趣的朋友,多多发帖讨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2 11:05:46编辑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