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329|回复: 6

美国公司求贤若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7-2006 07:26: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  众多美国公司目前对技术人才求之若渴。在它们将薪金较高的研究职位移至中国和印度的同时,这种现实状况也促使它们采取措施留住公司现有人才。同时,这也引发了对两个与之相关问题的争论:外国劳工签证数量的上限以及吸引更多美国学生从事数学和科学等领域工作的必要性。 </font></p><p><font size="3">  谷歌(Google Inc.)的高级副总裁乌尔斯&#8226;赫尔茨勒(Urs Hoelzle)说,他认为选择技术行业的人太少了。为了更加贴近人才聚集区,谷歌已在西雅图以及纽约增添了业务。 </font></p><p><font size="3">  美国劳工统计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称,美国每年需要新增135,000名电脑专业人员,但是美国的大学每年只能培养49,000名电脑专业毕业生。该机构还预测,美国对科学以及工程类毕业生的需求将在2012年前增加26%至12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毕业生数量在过去20年中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font></p><p><font size="3">  根据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中国各类院校2004年在工程、电脑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授予的学士学位共计351,000个,美国同年授予的此类学位仅为137,000个。印度为112,000个,紧随美国之后。 </font></p><p><font size="3">  招聘会组织者以及招聘服务公司Women for Hire的负责人托里&#8226;约翰逊(Tory Johnson)说,如果你是一位掌握尖端技术的专业人士,顾主们会踏破你家的门坎。女性专业人员尤为抢手。这不仅仅意味著你会获得高额的薪金。她还说,这样的专业人士可以逐一比较各家公司,找到公司文化、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时间灵活性等各个方面最适合自己的顾主。 </font></p><p><font size="3">  雅虎(Yahoo Inc.)的发言人海迪&#8226;伯吉特(Heidi Burgett)说,在美国寻找科技人才的竞争已经变得非常激烈。雅虎为了让现有雇员在公司开心工作,还在内部进行了“重新招募”,以便为雇员提供职位轮换以及参与备受外界关注的重要项目的机会。 </font></p><p><font size="3">  对有限的技术人员的激烈争夺促使很多公司向海外扩展,海外业务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遍布班加罗尔的客户呼叫中心。很多美国公司正在将更加先进、薪金更高的研发工作迁至中国、印度以及东欧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希望参与到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中,它们还想在当地网罗一些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font></p><p><font size="3">  很多公司最近都表示将在印度开设或增设技术运营部门。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以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也在这些公司之列。 </font></p><p><font size="3">  EMC Corp.上月表示它将在印度以及中国大举投资。EMC Corp.发言人格雷格&#8226;伊登(Greg Eden)说,该公司将在2011年前向印度投资5亿美元,并在2006-2010年间向中国投资5亿美元。这些投资将用于销售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 </font></p><p><font size="3">  EMC目前在全球拥有约28,000名员工,其中在班加罗尔就有700名软件开发员。这家数据存储公司预计,后者的人数在2008年前将增加至1,600人。 </font></p><p><font size="3">  调查公司IDC Corp.的高级分析师约翰&#8226;麦克阿瑟(John McArthur)说,EMC在印度以及中国增加雇员是为了获得技术娴熟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特别是软件开发领域的人才。随著这两个国家逐渐成为信息技术的巨大消费者,EMC的策略还能使它在当地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font></p><p><font size="3">  还有一个解决美国人才匮乏的方法:向美国引入更多具有一技之长的外国劳工。 </font></p><p><font size="3">  金矿公司纽蒙特(Newmont Mining Corp.)的人力资源经理大卫&#8226;克恩(David Kern)说,公司很难在美国招聘到工程师以及地质学家。他还说,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特别难找。该公司最近从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澳大利亚的应聘者中选聘了三名专业人员填补高层工程师职位的空缺。 </font></p><p><font size="3">  专门为自然资源行业寻找人才的公司Downing Teal的总经理利&#8226;弗雷曼(Leigh Freeman)说,采矿行业受人才缺乏的冲击尤为严重,预计该行业的人才前景并不乐观──美国5,200名在职矿业工程师中约有一半将在未来12年中陆续退休。 </font></p><p><font size="3">  在九十年代的低迷期有很多人离开了采矿行业,如今,随著自然资源再度成为热点市场,纽蒙特又开始聘请猎头公司招回从前的雇员,同时也想方设法留住现有员工。克恩说,纽蒙特正在努力向技术专家们展示光明的职业前景,让他们看到在公司内部的发展机会。 </font></p><p><font size="3">  石油服务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的发言人加里&#8226;弗拉哈蒂(Gary Flaharty)表示,美国和西欧大学为能源行业吸引和培养的人才远远不够。 </font></p><p><font size="3">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东半球寻找合格的石油工程师和地球物理专家,”弗拉哈蒂说。 </font></p><p><font size="3">  弗拉哈蒂援引石油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的统计数据指出,在2004年美国有1,732名本科生学习石油工程专业,这与1983年的11,014人相去甚远。 </font></p><p><font size="3">  而招聘外籍专家到美国工作也并不容易。联邦政府将每年发放给外籍专业人士的短期签证(H-1B签证)限制在65,000张,不过在2001-2003年间曾临时提高至195,000张。另有20,000张签证可发放给获得美国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外籍员工。 </font></p><p><font size="3">  美国商务部官员亚瑟&#8226;罗特科普夫(Arthur Rothkopf)称,2007财年的H-1B签证已经悉数发放。商务部正在联合各家公司展开游说,希望将签证发放数量提高至20万至30万涨。罗特科普夫说,某些领域对外籍专家已经求之若渴。 </font></p><p><font size="3">  罗特科普夫说,从长远打算,美国有必要加强理科及数学教育。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在2005年末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解决美国数学和理科毕业生稀缺问题是保持国家经济稳定的关键。 </font></p><p><font size="3">  “我们必须保持竞争力,”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总裁马克&#8226;海森(Mark Heesen)称,“否则亚洲将抢走我们的业务。”该协会代表著美国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 </font></p><p><font size="3">  他说,理科和工程类学科相对比较难学,而且很多学生被法律和金融行业的高收入所吸引。 </font></p><p><font size="3">  随著对有限的美国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争夺日趋激烈,像Northrop Grumman Corp.这样的国防合约制造商开始与美国大学、高中、甚至初中和小学建立“人才输送渠道”,以鼓励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工程专业。Northrop招聘及员工关系部负责人约翰&#8226;克拉考斯基(John Krakowski)表示,公司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更多支持,同时也鼓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延迟退休,帮助培养更多的年轻雇员。 </font></p><p><font size="3">  纽蒙特已经向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at Reno)捐款250万美元,专为培养采矿学科的专业人士。铜业巨头Phelps Dodge Corp.也向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捐款250万美元培训采矿工程师,同时为其他几所学校赞助了奖学金。 </font></p><p><font size="3">  但目前来看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美国工程师教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负责数据研究的迈克尔&#8226;吉朋斯(Michael Gibbons)称,2003年秋季,攻读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总计有91,000人,而到2005年秋季却降至83,000人。</font></p>
发表于 28-7-2006 18:06: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哇</p><p>沙发</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06 16:12: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事工程算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06 19:58: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06 01:56: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p>美国公司需要,但是并不是美国本地需要,还是要利用中国印度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印度设厂,它本地还是需要那些法律,金融类的人才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06 05:36:00|来自:美国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工程人才基本不愁工作。</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