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寂寞有害

【这个版主压力很大】讨论一下吧,孩子要陪吗,怎么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2-2011 10:30:4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版淘气包 发表于 5-12-2011 10:23
我也抛砖引玉,昨天深刻意识到:
为了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了孩子上某个学校,强力推动去达到那个目标,其实 ...

淘气包,你的陪读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花了很大功夫也很有效,我非常佩服,也试图尝试,可是很难做到啊。也可能是我还是不太想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0:42:3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本帖最后由 康友 于 5-12-2011 11:37 编辑

女儿还好,陪她读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儿子真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了,然而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小儿依然对读书无甚兴趣。有些特质是天生的,帮不了,有些诱惑是后天的,令人后悔,比如说玩游戏,一开始以为小,没什么大碍,其实此等兴趣先入为主,再培养其他健康的,诸如读书的乐趣,就难上加难了。果然是条漫漫长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1:26: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够选择,我会选择"全陪"。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教育部那个不靠谱的口号 - “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

先看看教育部给的定义吧:

What is Teach Less,  Learn More?

Teach Less, Learn More is about teaching better, to engage our learners and prepare them for life, rather than teaching more, for tests and examinations.

看到了吧,原来“多教”是为了考试;“少教“才能让孩子掌握谋生的手段。如何和能否掌握谋生手段姑且不说,考试你总躲不过去吧。你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指望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精神,然后再在考场上和社会上残酷地淘汰掉那些跑在后面的学生。这种做法逼得家长们只有自己下手,有能力有时间的全程“陪读”,没能力没时间的送去补习。

把一个脑子里除了吃就是玩的小孩子交给学校,然后指望老师会把他(她)培养成一个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learner"? 别人我不清楚,反正我是不敢!






点评

我觉得J版说得真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1:48
J版,除非基因突变,不然你的孩子脑子里不可能只是吃和玩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让J版看不到“庐山真面目”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1:35:4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xuemei166 发表于 5-12-2011 00:12
(把这个贴转来这里,正好贴题--)

关于儿子的教育,这段时间正在反省中,在寻求答案。

转载一篇文学城上的老文章,虽然谈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但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谈谈美国小学教育为啥信不得
来源: 西西妈 于 2008-01-26

首先得承认,还没仔细读完有关这一主题的所有的帖。就我的体会,略谈自己和孩子一起走过来的体会。

1、美国的小学教育是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的教学政策永远照顾的是那些中等程度偏下的孩子,强调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下(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Program)。所以,孩子在小学时轻松地玩,建立每一个小学生对学校的兴趣,这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怎么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热爱学校(注意:我在这里用的字眼是“学校”不是“学习”),桶子们可想而知其教学进度和深度了。当你的孩子似乎门门学得优秀地回到家时,我要提醒你,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你孩子班上其他所有的孩子和你孩子带回家的report大同小异!!来到子女坛的家长们哪,你要你的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啊?是平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我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均望子成才,我们对孩子是有期待的;近11年来,我教育孩子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至今,这一批孩子们马上整装踏进最一流的大学里了,我仍然殷切地希望他们在各自领域里能终生奋斗,成为一代的领军人物,一代风流,从而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精英教育要从小着手,无论思想、品格及知识装备。做大事,必要有高起点,放长眼光,需大家气派。


2、认为美国小学教育很好的家长们,我相信多半还是些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他们还并不了解美国的中学教育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学生们彼此竞争的激烈程度。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在好的中学里,很多“很好”的小学生们,一上来后全傻眼了:功课难度一下子三级跳地加大,作业铺天盖地压下来!从来在轻松的环境里按步就班、跟着学校走的孩子们,无论怎么样,是无法一下子面对这突然而来的学习上的强度和难度的挑战的,于是,多过一半以上的所谓“优秀”的孩子们在这人生竞争的第一关里,纷纷地摔下马来;对许多孩子而言,这一现实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可能的自身过去心理上的某种优势和自信的失去,造成了他们日后回头看去的那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即便有家里不完全依赖(注意:这里我用的字眼是“不完全依赖”,还不是我认为的“不依赖”)美国小学教育的孩子们,上中学后,仍然存在著功底问题,他们虽然没有掉下去,也不可能再成为成绩最好的拔尖学生了。尤其上高中后,AP课程等一大堆,功课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了,这一类孩子多少都有挫败感,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去用功,由于功底没有完全打扎实,学得很吃力,两眼紧盯的就是GPA了,还成绩不尽如意。而他们的父母在看到其孩子同学当中那些真拔尖的孩子们,也不意识道和检讨自己过去在孩子教育上观点的失误和偏颇,一味地对孩子失望,并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和能力了。这对孩子来讲,真是雪上加霜,从此他们真的相信了他们就是不如人,比别人笨了。我很同情这样的孩子,我认为他们的父母都要为此负那逃不掉的责任。作为一个对美国教育认真地研究了11年的过来人,让我真心地告诉你吧,美国的学校功课真的是小菜一碟,你孩子若去拿那个4.0,并不需要TA是个天才,只要TA是个人才就够了。要成为人才,你就不能让你的孩子走那平民之路,对TA的要求仅落在那中下等学生的杠杆上。TA该提前学的要学,该超前的地方要超前,让TA能有个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自信心,今后无论学业上遇到多大的挑战,也都会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犹鱼游水的。我过去常跟我孩子说,“这世上什么事儿是最容易做的啊?读书啊!丢一本书给你,读去吧,多简单哪!这世上什么事是最难做的啊?做人哪!没有哪一本书能告诉你去怎样做人。”你觉得我狂吧,竟敢说读书简单?因为我能这样讲,是当他小的时候,我就没敢指望过学校什么,我带孩子走的是一条超前的精英之路。当学校开始功课难的时候,他们需要你的孩子得给出一碗水来,我们则能拿出一桶水出来。而且,过了学习的最初的那个几年后,他们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都随着他们的功底飞速进步,最终,他们能够撇开你的搀扶,迈大步地毒力而坚定地前行!所以,我常对小孩子们家长们有感而发:“你的孩子现在正处在一个goldenage里,千万不要把TA完全甩手给学校了,还是要多陪TA走这一段路,因为这太重要了,关系到TA的未来的前途。”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敢说名校招的学生全都有杰出的学业record的(这里的学业record远不仅仅是指你的功课);但是,我能说的是,在这一批孩子中间,相当的一部分是拼学业拼进去的。你若不信的话,走在MIT的校园里,随便叫住一个男孩子,去问他,你都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的中学记录都是辉煌的,除了一些特招的孩子以外,基本上全是全国各种大的比赛的获奖得主。

3、我在大学录取一文中曾提到:要培养你的孩子做金字塔,而不要去做那矮趴趴的平台。怎样做金字塔,让你的孩子能脱颖而出,万绿丛中一点红呢?有一种孩子,他们主要是去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的学术比赛,用自己的杰出的numbers去为他们铺平这条道路。我相信因此很多家长会说,“噢,那我孩子不是那块料子。”呵。那我再说一次,对不起,你错了,进MIT,进任何一所名校不需要你孩子是天才,只需要TA是一个人才!所以,我之前讲到那些以为美国小学教育好的家长们,都是小孩子的父母们,因为他们还并不知道美国从上7年级以后的全国的大的比赛的真正的内容或内幕是什么。先说mathcounts吧,这是孩子们遇到的第一个全国最大的数学比赛。你若以为你的孩子在小学按步就班地跟着走,然后7年级就能打进全国的这一大赛里,你就是彻底的天真了。你去看他们的比赛题,全是高中的数学,包括Pre-Cal的内容。千万别说你的孩子不够聪明,怎么连学校的这一选拔关都冲不出去,更不要提Chapter,State,甚至National了;因为你太相信美国的小学教育了,压根儿就没有给TA预备过去参加这个比赛所应该有的知识。初中生要你会高中的数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连基本的比赛所要求的知识都没达到,TA怎么可能在这个第一个全国大赛里出线?!再谈高中的所有的奥林匹克的科目比赛,考的内容全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内容。你若仅仅只能应付你学校的那些功课的话,你这些学术比赛全都会挨不着边!美国所有的数理比赛强调的是你超前学习!!!除非你能代表国家队最后去参加国际比赛,其余的奖项话,统统都是人才就可以达到的,不需要你成为天才才能做。所以美国小学的平民教育其实是耍了个大花枪,蒙了好多家长;而美国好的高中,甚至真正的全国、地区的各种比赛全是在鼓励力挺精英教育!Top名校网罗也是这一批精英分子!

看美国教育体制,不能一段一段地分开来看,必须要从小学到高中作为一个whole来解读,然后我们就会看出问题的实质,发现美国小学的教育实在不是为我们的孩子来设计的,也因此家长们才会珍惜这段时间,去预备自己的孩子,将来有能力迎接初高中的真正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了!孩子在高中后表现若不尽如意的话,不要怪孩子们;若要怪的话,得怪我们当家长当年没有经验和糊涂!以我的多年的经验教训,再一次说:别相信美国的小学教育,别让你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输掉!

点评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非常在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2: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1:56: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5-12-2011 11:26
如果能够选择,我会选择"全陪"。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教育部那个不靠谱的口号 - “少教多学”(Teach Less,   ...

对, 其实陪不能只是陪学习, 还要陪玩, 陪兴趣, 陪读书, 陪解答疑惑, 陪共享, 陪生气, 陪欢笑, 孩子们不会觉得只是陪读书, 那是真的陪.

只是理解容易, 做起来难, 时间就那么多, 白天上班, 晚上就只有宝贵的两三个小时, 要看看白天做的家庭作业并进行改正和解说, 孩子们希望分享白天他们看过的书, 他们还想要有自己的时间看看动画片, 跟爸爸下围棋, 或者是出去玩玩羽毛球, 玩玩ipad, 钢琴已经全部丢给孩子自己了, 让白天自己练习完. 事情这样多, 实在是觉得大人时间不够用.

总是很犹豫的跟先生讨论, 到底要不要在家里再陪他们几年, 感觉就靠晚上的时间, 是远远不够的, 我能够理解孩子一天没有看见父母, 到了晚上, 可以跟父母一起, 希望能够一起进行一些家庭的娱乐活动, 可是, 做父母的总是学习上的事情优先, 然后有多余的时间, 才是娱乐活动.

跟孩子的时间就是在这样思考, 实施, 矛盾, 再思考...中度过.

点评

陪孩子长大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且这种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回味中变得越来越美丽。——两个陪孩子长大的不求上进的父母留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2:08: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2:23:4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jjrchome 发表于 5-12-2011 11:35
转载一篇文学城上的老文章,虽然谈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但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谈谈美国小学教育 ...

读钩版这话语又让我感到压力了。
咱们回忆一下啊,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考前一个星期突击一门课程,还拿个不错的成绩,对吧?可小学生,薄薄的一本书,也得学一个学期。这说明小孩学习能力不行,主要是理解力达不到,此刻学习知识,事倍功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大量的功课留到15岁以后学。小学,甚至初中,只培养兴趣,让孩子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东西,积蓄能量,然后一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走到最好。我承认美国小学和初中是最基础的教育,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真的具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
我了解应试教育的无奈,我孩子要是还在国内,也有小升初和中考的问题。
但我觉得不论孩子,还是家长,还是有可以调控的能力和空间的。
见过一些妈妈陪读的台湾男孩,彬彬有礼,那种儒雅气质大陆男孩少有。但遇到什么事儿,就说:“我要问问我马嘛(妈妈)。”心里真不得劲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2:28: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各位大师都非常有见解,看的我很惭愧。我家情况:儿子陪我的。
很欣赏寂寞斑竹把陪读,工作,生活理的井井有条。学习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2:36:4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呜。。:'(:'(:'( 惭愧呀!!!
从来没有想过要全天陪孩子。。只有晚上的时间是给孩子的。。很久晚上8:00以后没有看电视了。。
有时还很生气,拿来骂他们:看,为了你们,我都没有电视看。。
真不应该这样。。

点评

每个人都是有生气的时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1-12-2011 16: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1 12:48:3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大家该轻松点儿,我们快乐,孩子快乐!
“好孩子出门在外,小天使无处不在”
没事耍耍贫嘴吧。

点评

爸爸和孩子们一见面儿就喜欢“耍贫嘴”,生活中的幽默感可以让人长久幸福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5:03
好建议~天天快乐就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2:58
不贫不贫,天使就在我们身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12-2011 1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