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黄土豆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3-2012 19:39:2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_1788610966659837773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12 22:05:1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闰三月二十四日开示


这几天有几位同参道友,发心要把我说的话记录下来,我看这是无益之事。


佛的经典,祖师的语录,其数无量,都没有人去看,把我这东扯西拉的话,流传出去,有什么用呢?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流传经、律、论和注疏语录等典章为数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于宋太祖开宝四年( 971),命张从信往四川雇工开雕,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凡历十三年而告成,号为蜀版《大藏经》,世称为北宋本,最为精工,惜久已散佚。


此后宋朝续刻大藏经四次,最末一次,系理宗绍定四年(1231),于碛砂之延圣院开雕藏经,至元季方告成,世称为碛砂版。 此藏见者尤少;惟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犹存孤本,尚称完壁。 于是朱庆澜等发起影印,并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上海组织影印宋版藏经会,筹划款项,积极进行。 先派人赴陕西点查册数,计共六千三百十卷,所残缺者仅一百余卷,


以北京松坡图书馆所贮之宋思溪藏残本补之,不足,又托我将鼓山涌泉寺碛砂藏内《大般若经》、《涅槃经》和《宝积经》补足之。 于是这埋没数百年之魂宝,遂又流通于全国矣。 但本子和帐簿一样,翻阅不便,这是缺点。


明代紫柏老人,发起刻方册佛经。 嘉兴版方册经书流通后,阅者称便。 最近杭州钱宽慧、秦宽福两人,看见僧人卖经书给老百姓做纸用,他们便发心,遇到这些经书就尽力购买,寄来云居。 我山现有《碛砂藏》、《频伽藏》和这些方册经书,已经足够翻阅的了。 本来一法通时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经典的。


看藏经,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种下了善根佛种。 这样看藏经,是走马观花的看。 若要有真实受用,就要读到烂熟,读到过背。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 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 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


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


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

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

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他里面说的什么门堂;

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一切好好丑丑所见所闻的,全都装进袋里,遇缘应机,化生办事,就把所见所闻的从袋里拿出来,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根据了。


你我要大肚能容撑不破,大布袋装满东西,不是准备拿来作吹牛皮用的,不要不会装会,倡狂胡说。


昨夜举沩山老人的话:
「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论乃旁于稽古」
,所以典章不可不看,看典章会有受用。 我胡言乱语,拿不出半句好话来。 少时虽爱看典章,拿出来只供空谈,实在惭愧。 古人的《释氏稽古略》、《禅林宝训》、《弘明集》、《辅教编》和《楞严经》可以多看,开卷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2 18:19:1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土豆 于 5-3-2012 18:20 编辑


闰三月二十六日开示

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

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者,信心也。

《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

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
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决无利益。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若说得天花乱坠,所做男盗女娼,不如不说。

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
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

证者,实证真常。
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

世上说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那个禅师法师,什么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如《心经》、《金刚经》、《八识规矩颂》,乃至《楞严经》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动作行为,有内行外行之分。

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这样对自己有受用,并且以身做到,可以教化人。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

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

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幽栖寺北岩石室住静,修行好,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视此山气象,知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人曰:‘此间有道人否?’

僧曰:‘出家儿哪个不是道人!’

祖曰:‘阿哪个是道人?’僧无对。

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祖问曰:‘在此作什么?’

师曰:‘观心。’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何以问他?’

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偈!’

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师曰:‘因何降此?’

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惟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师曰:‘犹有这个在!’

祖曰:‘这个是什么?’

师无语。

过一回,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惊然。

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本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即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心时,如何对治?’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牛头未见四祖时,百鸟衔花供养,见四祖后百鸟不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佛法不可思议境界,天人散花无路,鬼神寻迹无门,有则生死未了,但无又不是,枯木岩前睡觉,一不如法,工夫便白费了。我们就不如古人,想天人送供,天人不管你,因为我们没有行持。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头,酒肆淫坊,都是办道处所。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明镜照万像,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著心迷境,心外见法就不对。

我自己也惭愧,还是摩头不得尾,谁都会说的话,说出来有何用处?

佛祖经论,你注我注,注到不要注了。
讲经说法,天天登报,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狐骚气,令人退心招堕。所以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

要以身作则吗?

我也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2 19:40:4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2 22:24:0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monkey.k 发表于 5-3-2012 19:40
信、解、行、证




牛头法融法师,观心修到天人送饭,百鸟衔花供养, 四祖前去点化,悟无所悟,从此天人散花无路,鬼神寻迹无门。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真乃醍醐灌顶,虚云长老,弟子至诚顶礼跪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2 22:50: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闰三月三十日开示

这几天我没有进堂讲话,请各位原谅,我不是躲懒偷安,因为身体不好,又没有行到究竟,只拿古人的话和大众互相警策而已。

我这几天不讲话,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有病,大家都知道我体力不支,众人会下讲话,不提起气来,怕大家听不见,提起气来,又很辛苦,所以不能来讲;第
二是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你我有缘,共聚一堂,但人命无常,朝存夕亡,石火电光,能保多久,空口讲白话,对于了脱生死有何用处,纵然有说,无非是先圣前贤的典章,我记性不好,讲不完全,就算讲得完全,光说也不行,也无益处,出言吐语,自己要口诵心惟,要听的人如渴思饮,这样则说者听者都有受用。

我业障重,一样都做不到,古德是过来人,我没有到古德地位,讲了打闲岔,不如不讲了。

现当末法时代,谁能如古德那样,在一举一动,一棒一喝,披肝见胆,转凡成圣。

我十九岁出家,到今百多岁,空过一生。 少时不知死活,东飘西荡,学道悠悠忽忽,未曾脚踏实地,生死到来就苦了。
沩山文说:「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樟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年轻修行不勇猛,不死心,不放心,在名利烦恼是非里打滚,听经、坐香、朝山、拜舍利,自己骗自己。

那时年轻,不知好歹,一天跑百几里,一顿吃几个人的饭,忘其所以,所以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而今才悔「早不预修」,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成,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年晚多诸过咎」。 修行未曾脚踏实地,临命终时,随业流转,如鸡旦壳破了小鸡飞出来,就是「壳穿雀飞,识心随业」。 作得主者,能转一切物,则四大皆空,否则识心随业,如人负债一样,他叫你快还老子的钱,那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才晓得痛苦,但悔之已晚,举眼所见,牛头马面,不是刀山,便是剑树,哪里有你说话处。

同参们! 老的比我小,年轻的又都是身壮力健,赶紧努力勤修,打叠前程,到我今天这样衰老,要想修行就来不及了。 我口讲白话,说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意味。 少年时候,曾在宁波七塔寺讲《法华经》,南北东西,四山五岳,终南、金山、焦山、云南、西藏、缅甸、暹罗、印度,到处乱跑,闹得不休息,那时年轻,可以强作主宰,好争闲气,及今思之,都不是的。

同参道友们! 参禅要参死话头,古人说:「老实修行,接引当前秀」,老实修行,就是参死话头,抱定一句「念佛是谁」作为根据,勿弄巧妙,巧妙抵不住无常。

心坚不变就是老实,一念未生前是话头,一念已生后是话尾,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就流转生死,如果看见父母未生以前,寸丝不挂,万里晴空,不挂片云,才是做功夫时。 善用心的人禅净不二,参禅是话头,念佛也是话头。 只要生死心切,老实修行,抱住一个死话头,至死不放,今生不了,来生再干。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赵州老人说:「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高峰妙祖住死关;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赵州八十犹行脚,来云居参膺祖。 赵州比膺祖大两辈,是老前辈了,他没有我相,不耻下问,几十年抱住一个死话头不改。 莲池大师入京师,同行的二十多人,诣遍融禅师参礼请益,融教以「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既出,少年者笑曰:「吾以为有异闻,乌用此泛语为。」大师不然,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渠纵讷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以遮门户,而不如此者,其所言是其所实践,举自行以教人,这是救命丹。 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

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12 18:11: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12 22:57:2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初三日开示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

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着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

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

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

祖曰:「
三身者,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马祖曰:「即心即佛。」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

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

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

十法界皆从一念生:
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
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
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
功成四谛,归小涅槃,是声闻法界;
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
爱染不息,杂诸善缘,是人道法界;
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
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
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
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

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
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做饺、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

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 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 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

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2 13:44: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3-2012 23:06: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初五日开示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者是理性。 即人人本心,本来平等之性。

天台宗的六即*,是圆教菩萨的行位。

一理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
二名字即,闻说一实菩提之道,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
三观行即,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
五分证即,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此后九住乃至等觉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无明,分见法性。
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品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即妙觉也。

理即虽说众生是佛,佛性人人具足,但不是一步可即。

古德几十年劳苦修行,于理虽已顿悟,还要渐除习气,因清净本性染了习气就不是佛,习气去了就是佛,既然理即佛了,我们与佛有何分别呢!

自己每天想想,佛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何以他那么尊贵,人人敬仰,我们则业识茫茫,作不得主,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怎能使人相信呢?

我们与佛不同,其中差别,就是我们一天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佛就不是这样。
《金光明经》上​​说:「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此塔,菩提树神白佛言:何因缘故,礼拜此塔?佛言:善天女,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诃罗陀,时有三子,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羸损,命将欲绝。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即自放身,卧饿虎前,而以干竹,刺头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尔时大王摩诃罗陀,及其妃后,悲号涕位,悉皆脱身服御璎珞,与诸大众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处,起七宝塔,是名礼塔往昔因缘。」

你看这是佛的行为和我们不同之处,舍身饲虎,不知有我,我相即除,怎能不成佛呢!

我惭愧得很,跑了几十年,还未痛切加鞭,放不下。 不讲别的,只看二六时中,遇境逢缘,看打得开打不开。 少时在[关键词屏蔽]单,不以为然,至今才知错过了。

在教下听经,听到讲得好的就生欢喜,愿跟他学,听讲小座,讲得不如法的就看不起人,生贡高心,这就是习气毛病。

在坐香门头混节令,和尚上堂说法,班首小参、秉拂、讲开示,好的天天望他讲,不好的不愿听,自己心里就生障碍。

其实他讲得好,我又学不到、行不到,他好与不好,与我何干,讲人长短的习气难除。 上客堂里闲舂壳子,说哪里过冬,哪里过夏,哪里茶饭如何如何,哪里的僧值如何如何,维那、和尚如何如何,说这些无聊话,讲修行就是假的了。

名利两字的关口也难过。 常州天宁寺一年发两次犒劳钱,平常普佛,每堂每人儭钱十二文,他扣下二文,只发十文;拜《大悲忏》每堂每人六十文,他扣下十文,只发五十文。 七月期头,正月期头,凡常住的人,一律平等发犒劳钱,就有人说多说少的,这是利关过不得。 一到八月十五日大请职,别人请在前头,请不到我或请小了,也放不下,这是名关过不得。 既说修行,还有这些名利,修的是什么行呢? 事要渐除,就是要除掉这些事,遇着境界,放不下的也要放下,眉毛一动,就犯了祖师规矩。

听善知识说过了,就勿失觉照,凡事要向道上会。 道就是理,理者心也,心是什么,心就是佛。 佛者,不增不减,不青不黄,不长不短。

如《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透得这些理路,即和佛一般,以理治事,什么事放不下,以此理一照就放下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烦恼是非从何处来呢? 要想修行,过不去的也要过去,会取法性如如,各人打起精神来。



*黄土豆注, 天台宗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5)分真即:
(6)究竟即:

“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