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黄土豆

虚云老和尚-云居山方便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3-2012 22:09:1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土豆 于 16-3-2012 22:10 编辑

四月二十一日开示

佛说三藏教,谓诸修行人修因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期,才能成功,

独禅门修证很快,可以
「不历僧祇获法身」


两相比较,前者要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真是为难,后者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顿断无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
其实条条蛇都会咬人,不论小乘大乘,渐教顿教,想真正到家都不容易。

诸位千山万水,来到云居,都是为办道讲修行而来,
总以为打了叫香,在蒲团上坐下来,止了静就叫修行;
开静的鼓声响了去睡觉,打三板起来上早殿,又是修行;
开梆吃粥后,坐早板香又是修行;
打坡板出坡,掘地种田,搬砖挑土,厨屎放尿,
认为打闲岔,就忘记了修行了


《坛经》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若单以坐香上殿为修行,出坡劳动时功夫往哪里去了呢?
坐香上殿时功夫又从何处跑回来呢?
以出坡劳动为打闲岔,有一处不能用功,则处处都不是话头,都不能用功了。


古人说:「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我年轻时,在外面梯山航海,踏破铁鞋,也是为了修行办道看话头,心中只求贪多,如猿猴摘果一般,摘了这个,丢了那个,摘来摘去,一个都不到手。 现在眼光要落地了,才知道以前所为都是不对。

楚石老人《净土诗》云: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人生七十,古来已稀,更难望人人百岁,几十年中所作所为,人我是非,今日回想过去的事,尽觉全非。 何以觉得非呢?

拿我来说,自初发心为明自己的事,到诸方参学,善知识教我发大乘心,不要作自了汉。 于是发心中兴祖师道场,大小寺院修复了十几处,受尽苦楚烦恼磨折,天堂未就,地狱先成。

为人为法,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不是结冤仇,就是闹是非,脱不了烦恼。

在众人会下,又不能不要脸孔,鹦鹉学语,说几句古人典章,免被人见笑,而自己一句也做不到。 现在老了,假把戏不玩了,不再骗人了,不造地狱业了,去住茅蓬吧。 就来到云居。

结果又是业障缠绕逃不脱,仍然开单接众造业,说了住茅蓬,又搅这一套,就是说得到,做不到,放不下,话头又不知哪里去了,脱出那个牢笼又进这个罗网。

寒山大士诗曰: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夏天冰未释,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放不下,即如前几天总组长为了些小事闹口角,与僧值不和,再三劝他,他才放下。 现在又翻腔,又和生产组长闹起来,我也劝不了。 昨天说要医病,向我告假,我说:「你的病不用医,放下就好了。」我这些话只会说他人,不会说自己,岂不颠倒,修行虽说修了几十年,还是一肚子烦恼,食不下,睡不着,不知见什么鬼,误了自己还是误谁,临插秧他就去了,我自己也不是的。

说易行难,莫造来生业,回头种福田。 前生没有脚踏实地做功夫,没种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对头,都来相聚了。 年轻人要留心,不要学我放不下。 我痴长几岁,有点虚名,无补真参实学,各位要种好因,须努力自福田。




注:《坛经》即六祖坛经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12 19:45: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阿弥陀佛

若单以坐香上殿为修行,出坡劳动时功夫往哪里去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12 22:54: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二十二日开示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

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

这心是怎样的呢?
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

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
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北京来作比喻,若从地图看北京,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宫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终不如亲到北京一次,随你提起那里,他不用看图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只看图而未曾到北京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 空就能摆得开,无罣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罣礙,所说和所做就不一样。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

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罣无碍。

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

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 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 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关键词屏蔽]!」

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间尘劳常罣礙,深山静坐也徒然。」

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也是无补于实际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12 19:55:2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12 23:14:2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夜归,到家,读新一篇,感慨;为时不早,明儿再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12 11:05:4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工作夜归,回家10点许。今晚再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12 20:00:2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12 20:42:0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二十三日开示

佛教的月刊上常说,佛门遭难,滥传戒法,规矩失传,真理埋没,这些话我也常讲。

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
若传戒如法,僧尼又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

我自己惭愧,初出家时不知什么是戒,只知苦行,以为吃草不吃饭等等就是修行,什么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
鼓山是福建省的名胜地方,有几百僧人,有丛林,有茅蓬,远近闻名,我就到鼓山出家。

鼓山戒期只有八日,实际传戒工作只有四五天,从四月初一日新戒挂号进戒堂后,马上就教规矩,省略了很多手续,又没有比丘坛,新戒受戒什么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头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

后来我到各处一跑,传戒的情形各有不同:

天台山国清寺戒期五十三天,尽是小和尚受戒;普陀山戒期十八天,名叫罗汉戒;
天童寺戒期十六天,宝华寺戒期五十三天,
安徽宁国府戒期三天,
徽州某寺戒期更快,一昼夜就完事,名叫一夜清。

后来看经律,才知这样苟且传戒是不如法的。

《楞严经》说:「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坛场,多不成就。」

可见三师七证这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

《楞严》又说:「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近代传戒,不问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了。
中国佛教,自汉明感梦,腾兰二尊者初来此土,不足十师,不得授具,但与道俗剃发,披服缦条,唯是五戒十戒而已。

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初行受戒法,沙门朱士行为此土受具足戒之始。 梁武帝约法师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从师受戒者四万八千人。 此应是受菩萨戒

唐道宣律师于净业寺建石戒坛,为岳读沙门再受具戒,撰《戒坛图经》。 宋真宗升州崇胜寺,赐名甘露戒坛,诏京师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 皇帝立的戒坛,受戒的人要经过考察的。

初受沙弥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 佛世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 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
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岁依师调练纯熟,堪以进具也。
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名字沙弥,本是僧之位,以缘未及,故称沙弥之名。
比丘戒要满二十岁才能受,很严格的,有未满者,佛听从出世日算起,以闰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补足助成二十岁。

古有许多大祖师,未拘定年龄者也不少。

清代以来,皇帝多是菩萨应世,如顺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萨戒,由国主开方便,凡是僧人不经考察,都能受戒。
不知慈悲反成不好,以前传戒还可以,如宝光寺、昭觉寺、宝华山、福州鼓山、怡山等处,犹尚慎重,其他丛林小庙都在传戒,乃至城隍土地,会馆社坛,都传起戒来。 我因此在《三坛正范·后跋》略云:「更有招帖四布,煽诱蛊惑,买卖戒师,不尊坛处,淫祠社宇,血食宰割之区,乱为坛地,彼此迷惑,窃名网利,袭为贸易市场,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

近来《弘化月刊​​》指责滥传戒法的话,说得更不好听。 我过去每年也在传戒,地狱业造了不少,其中有点缘故,欲想挽回后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初到云南鸡足山,看不到一个憎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
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以享受寺产,用钱买党派龙头大哥以为受用。

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整理鸡足山,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从前僧家未有传戒受戒者,这回才初创,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因此传戒期限五十三天,第一次就来八百多人,从此他们才知有戒律这一回事。

慢慢的劝,他们也就渐渐和我来往,渐知要结缘,要开单接众,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要吃烟酒荤腥,学正见,行为逐渐改变。

我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现象扭转过来。

鼓山以前传戒只八天,只有比丘、优婆塞进堂,没有女众,各处远近寄一圆与传戒师,给牒,在家人搭七衣,称比丘、比丘尼,名为寄戒。 我到鼓山改为五十三天,把这寄戒不剃发搭衣等非法风气都改了,很多不愿反对的,弄到有杀人放火的事件发生,岂非善因反招恶果。

请慈舟法师来鼓山办戒律学院,他自己行持真是严守戒律,我很敬重他的。 办道这事,总在自己,不在表面。

古来三坛戒法,每一坛都要先学足三年才传授的。 佛灭后,上座部分至五百部,事情复杂多了。 佛在世时亦方便,有十七群比丘,年未满二十而受比丘戒的祖师也多,如不讲忏悔,纵至百岁亦是枉然,每见几十岁的老法师不守戒的也不少。 这些情况,老禅和子都知道,初发心的要谨慎护戒。

学习大小乘经律论,以求明白事理,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一尘,但佛事门中就不舍一法,
出家受戒,先受沙弥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后六是遮戒*
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
尼众有三百四十八戒,不离行住坐卧四威仪和身口七支。
菩萨三聚净戒,
        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
        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
        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

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
小乘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制身不犯,大乘连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讲虽容易,行起来就难了。

舍利弗过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萨道,离开茅庵,不做自了汉,发大愿心,入世度众生,到十字街头打坐去。 有一天,见一女人大哭而行,舍利弗问她何故如此伤心? 女曰:

「我母亲有重病,医生说要世人活眼睛才医得好,这事难办,我感到失望,所以伤心痛哭。」

舍利弗曰:「我的眼睛给你好不好?」

女曰:「谢谢你!真是菩萨,救苦救难。」
舍利弗遂把右眼给她。

女曰:「错了,医生云须用左眼才对!」

舍利弗勉强又把左眼挖出给她,这女人拿起左眼闻一闻,说:「这眼是臭的,不能用。」弃之而去​​。

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便退了菩萨心。

你看修行菩萨道难不难!

受比丘戒时,戒和尚问:「汝是丈夫否?」
答曰:「是丈夫。」

受菩萨戒时,戒和尚问:「汝是菩萨否?」
答曰:「是菩萨。」
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未?」
答曰:「已发菩提心!」

既如此说,就要做得到,否则脚未踏实地,被人骂一句就放不下,动起念头,就招堕了。

既受了三坛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 自检讨去。



*注:
i) 7-13岁,称为驱乌沙弥(尼),因其可以担任在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简单工作而得名。
ii) 所谓性戒*,乃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即须持守之戒,例如杀、盗、淫、妄等四戒。
iii) 所谓遮戒*,系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盖以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故佛陀特意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其余之律仪。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12 20:48:3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人骂一句就放不下,动起念头,就招堕了。:'(

否则脚未踏实地。。。

老实念佛,老实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3-2012 23:25: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二十五日开示

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

吃饭时候容易散乱,亦正好对治散乱。

世人不知人身之宝贵。 《大涅槃经》偈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杂阿含经》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只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 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

《显扬论》曰:「一日月之照临,名一世界;此一世界,九山八海和四洲。」

九山是须弥山、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小铁围山,八海是七个香水海和一个大咸水海。 须弥山与持双山之间乃至障碍山与持地山之间,当中都有一重香水海,八山之间,共七香水海。 最后持地山与小铁围山之间,有一重大咸水海。 此海中有东西南北四洲,盲龟在咸水海,百年一出头,要碰入这飘流不停的浮木之孔。

《四教仪》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中品十善,感人道身。」


四洲中北洲无贵贱,余三洲有轮王、粟散王、百僚、台奴、竖子、仆隶、姬妾之分。
皆由五戒十善之因,有上中下不同,故感果为人有贵贱不等。

我们现在已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依戒定慧种种法门降伏其心。

如照律下修行,则一天到晚,持《毗尼日用》五十三咒,「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维那在斋堂念了供养咒之后,呼此偈。

比丘吃饭时要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
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易,全乃可受) ;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离此三过,贪嗔痴也)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清。

要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不要心外见鬼。
各存正念者,一声磬念一声佛也,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自了道,披毛戴角还。
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 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

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闻,就要努力修行,勿空过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